此外,新加坡还受到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企业的青睐,如美光、格芯、意法半导体、台积电、联电等,都纷纷在新加坡展开布局。
由此可见,新加坡已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占据了重要节点,而这样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可以在强手如林的半导体行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具体说来,新加坡半导体产业政策的亮点在于对外商、外资的大力吸引和慷慨的政府投资。
新加坡于19世纪初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54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在二战之前,新加坡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扼马六甲海峡之要冲,依靠天然的港口优势,主要发展的是转口贸易。但这种自由主义的贸易发展模式挤压了新加坡本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二战后,人口的快速增加叠加单一的工业结构,导致了新加坡的高失业率、住房短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965年英国资金和大量商人的撤出更是给新加坡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不过困境之下往往蕴含着转机。上世纪60年代,恰逢世界电子行业大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电子产业均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新加坡当局抓住机会,通过提供多样的优惠政策,说服了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子企业落户新加坡,为新加坡电子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拥有了一套成体系的对于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
新加坡与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广泛的双重征税协定(DTA)网络。DTA的主要好处是a)避免双重征税,b)较低的预扣税,以及c)税收优惠制度,所有这些都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控股公司结构的税收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税收制度被视为“简单且对投资者友好”。新加坡应税收入的最高公司税率为17%,资本利得税和股息收入税为0%,从新加坡支付的税后股息不征收预扣税。同时,只要收入在一个总体税率至少为15%的国家/地区被征税,所有外国来源的收入都可以免税。新加坡的监管框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没有外国所有权限制,也没有外汇管制。
综上,新加坡完善而健全的吸引外商制度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以半导体行业为代表的技术、资本密集的高科技行业无疑从中受益良多。
意法半导体于1969年在新加坡建立第一家组装和测试设施。2020年,意法半导体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日本制造工具供应商ULVAC(爱发科株式会社)在其新加坡工厂开设了一条尖端的研发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Lab-in-Fab”实验室,将生产压电MEMS,其应用遍及各个细分市场,例如智能眼镜、医疗保健设备和3D打印。可以说,意法半导体在新加坡的发展壮大正是多年来新加坡在科研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结出的结果之一。
服务全面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
团队高效
专业人才精诚合作为服务提速
诚信规范
企业服务老品牌,服务可信有保障
优质售后
定期电话回访,提供到位后续服务